天津机场货运公司全力做好2019年春运保障

甚至有可能直接把手機拿起來拍,準備上傳網路了。
/

甚至有可能直接把手機拿起來拍,準備上傳網路了。

網路上對他有一句評價比較客觀,「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樣的火星在一個有民主機制的正常國家本可以及時撲滅,但是好勝、魯莽的共產主義國家卻很難避免。

天津机场货运公司全力做好2019年春运保障

」當這種更平等遇上了新冠病毒的人人平等,官僚集團陷入了集體焦慮,中產階級出奇憤怒,底層人民依舊麻木。〉,第四個是各地官媒發來的「祥瑞」,標題是〈丟下一萬元就跑了,那背影真帥〉……他們一個個甘之如飴,讓人應接不暇。接著上場的是國家疾控中心、武漢病毒所,連親自領導、親自部署的習近平也在黨刊《求是》上秀了一腳。」李文亮並不想做英雄,他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吹哨者,他在同學群裡提醒同學時,還特別囑咐不要外傳,他明白一個健康的社會裡,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但是人微言輕的他也不得不屈服於一種聲音。近些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釋放諸多紅利,中產階級雖不能像高官權貴們分肥啖肉,但也能通過自身努力勉強吃到些殘羹剩飯。

有海外學者將這次疫情比做了中共版的「車諾比核爆炸」,因為當年蘇共的境遇和表現與今天的中共有太多相似之處。李文亮的遭遇其實有大部分中產階級的影子,所以他們能感同身受。雖然(圖一)這幅畫中的松樹和瀑布讓人聯想起中國的巨幅山水畫,但這幅畫其實是張大千在倫敦繪製的,並贈予了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

紙本設色 1997年 倫敦 縱 45.5 公分, 橫 67.9 公分 布魯克・休厄爾永久基金捐贈 (1997, 0612, 0.4, Ch.Ptg. Add.674) 1986年,楊燕屏(1934-)移居美國。軸,紙本設色 1980年代 縱180.5公分,橫97.5公分 (1993, 1012, 0.1)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圖三〈不說謊的人〉,高榮生 這幅木刻版畫上,繪製了北京地 區連接著不同宅院的胡同。圖二這幅荷花盛開的水墨畫,形似西方印象派畫家莫内的 〈睡蓮〉。1950年他回到中國,最初教授繪畫,但在漫長的10年文革期間,他被下放農村,禁止繪畫。

現代旅遊業和人們對四合院的留戀,使得部分胡同得以保留下來。她在這幅秋荷圖(圖三) 中營造出一種憂鬱的情緒,枯萎的蓮莖不堪蓮蓬重壓,殘葉轉變 成了褐色。

天津机场货运公司全力做好2019年春运保障

1980年代中期,曾善慶和妻子畫家楊燕屏前往美國定居。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對農村、少數民族和地方習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1969年後, 他居住在英國北部的格里姆斯比。正如他所說, 他看似無意為之的作品傳達了「大地的韻律」(圖一),這些畫作讓人聯想起美國抽象派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年)充滿活力的滴畫法。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木刻版畫,紙本水墨 1989年 縱17.2公分,橫17.5公分 (1991, 0205, 0.6.1-4) 前衛的語言和景觀 楊泳梁(1980-)的作品雖以南宋風景畫作為藍本,但當我們湊近畫作觀察時能發現,以電塔這樣代表現代城市生活的標誌,正在改變中國傳統的農村生活侍從們潑灑清水令暈倒者甦醒,眾人逐漸出離了悲慟,為薩埵建造了一座白塔,將他的骨骸收入塔內供奉禮拜,以紀念他的慈悲功德。老虎們舔食了薩埵的血,慢慢有了體力,又將薩埵的肉身分食,終於恢復了生命力。

Photo Credit: 三采出版 莫高窟保存有最為豐富的捨身飼虎圖像遺存,自北魏到五代、宋 [7] 都有此題材的壁畫,共計有十餘鋪之多。儘管構圖非常簡明,但對薩埵捨身的著重表現,已成為這個故事的圖像母題,為後來的畫師或彰或隱地採用,數百年綿延不斷。

天津机场货运公司全力做好2019年春运保障

Photo Credit: 三采出版 在佛教藝術中,像這樣把一個佛經故事轉化成一幅畫面或者一件雕刻的例子很多,但是在不同時代、地區以及畫師手裡,對於同一個故事卻有千差萬別的表現方式。例如北周428窟的捨身飼虎圖,該圖繪於人字披頂,畫面分為三欄,從右上角三位王子辭別父母出行的場面開始,呈「S」形轉折而下,直到畫面最下面一欄結束。

三位王子想幫助牠們,但老虎唯食新鮮血肉,他們卻無從及時得到,唯一可行的是馬上捨出肉身。薩埵已在山頂合十發願,復又(跳落)踞坐於山崖下的眾虎之前,雖然對薩埵捨身過程的表現蘊含著西域的圖像母題傳統,但畫面整體卷軸式的展開方式卻迥異地呈現出典型的本土藝術特色。這個名字中的Mahã意為廣大,sauva意為眾生,有心繫一切有情眾生的意味,這位小王子的命名似乎預示了他極不尋常的人生之路。在故事的結尾,釋迦點出,薩埵即是釋迦的前世,正是在生生世世的歷程中,這種種的慈悲願力與救護眾生的行動,成為他最終悟道成佛的基石。觀看這樣一鋪畫無疑是一次對修行者「心目」、「慧眼」的有益鍛鍊。人物的行動被分隔布置在群山之間,如同放入一個個獨立的舞臺,借助三條相當清晰的分欄線,觀者可以從容欣賞這齣「多幕劇」。

薩埵用一種強烈的「不淨觀」[3] 來審視自己的肉身構造,看到這肉身充滿了疾病之恐怖,唯由不淨之物構成,像水上的泡沫一樣毫不可靠,又如一個恩將仇報的怨賊一樣將生命的覺悟之路引入歧途。回溯到北魏時代,在當時所盛行的禪觀修行中,信眾們要充分運用「眼睛加心靈」,才能透過觀看佛的種種形象、事蹟獲得真切的感動,以促進修行。

按說,有此發心和結果,薩埵足可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不必再以生命奉獻,孰料薩埵竟然以竹枝刺頸出血,從高處跳下,[5] 撲倒在虎前,讓老虎先舔舐他的血得以恢復氣力後再來啖食。山間林木秀麗蔥郁,布滿整個畫面,右角的高大樹木間還掛著薩埵捨身前脫下的衣服,旁邊兩個站立的人,可能是薩埵的親眷或臣僚,他們相顧而言,視線和手姿將畫面的重點引向中央的飼虎場面。

[1] 最遲在大約五世紀上半葉,便從西域傳入漢文化圈,見諸漢文的佛教經典。這段描寫尤其令人動容。

見此情景,薩埵登上山崖,用竹枝刺破喉嚨,再縱身跳下。在佛的本生故事中,雖有不少為拯救眾生而犧牲奉獻的事蹟,但對比之下,捨身飼虎這種決絕的生命奉獻尤為突出,被後世信眾認為最能彰顯佛的慈悲奉獻精神,因而在佛教的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於是,隨著一座佛塔從地湧出,一段往昔的故事逐漸浮現:久遠之前有一個國王,依善法治國得當,因而沒有怨敵,國家富饒安定,國王的三位王子皆以氣概與德行垂範於世。今天的境況恰是一個播種福田的良好機遇,如果能捨此難捨之肉身,便可積累善業的資糧,就像在茫無涯際的生死大海中建造了一座橋梁,能夠最終證悟佛道,獲得真正圓滿莊嚴、永無變異之憂的微妙法身,進而幫助眾生擺脫生死輪迴的憂患,獲得佛法安樂。

薩埵在第一次以身飼虎的時候,由於慈悲之力的震懾和老虎自身的虛弱,老虎竟然無法下嘴去咬薩埵。畫師將三處情節安排在畫面上方,兩處在下方,並利用人物的體態來加以間隔與聯結。

此刻,薩埵又由遍地骨骸化為完整的肉身,在母親懷中如同睡著一樣安詳。下面讓我們依據北涼時期曇無讖譯的《金光明經》對故事文本有一個完整的了解,[2] 之所以選擇這部經典,是因為它距壁畫繪製的時代最近,是早於254窟大約半個世紀在涼州地區被翻譯出來的,影響深遠。

Photo Credit: 三采出版 在多部佛經中,這個故事雖然彼此細節有所區別,但薩埵義無反顧的慈悲精神和對佛法的摯誠追求作為捨身飼虎故事的核心,令人印象深刻。一次,三位王子到山中遊玩,在一陣強烈不安的預感之後,他們見到了一隻母虎。

王子們心懷憂愁,目不暫捨。在這些圖像遺存中,254窟是敦煌現存時代最早的一鋪捨身飼虎圖,但它也是一個特例,與其他圖像皆不相似,儘管吸收了被反覆表現的圖像母題,但處理方式卻不像一般故事畫那樣空間明晰、簡明易懂,無論在單幅或卷軸式畫面中都清晰可辨的情節內容被密集組合在一起。對照254窟的〈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我們會發現這鋪壁畫從經文中選取了發願救虎、刺頸跳崖、虎食薩埵、親人悲悼、起塔供養五個情節,對故事進行了完整表現。母虎生下七隻虎崽已經七日了,由於無法覓食,身體羸瘦,若再為飢餓所迫,恐要食幼崽果腹。

於是,薩埵俯身躺在老虎面前,可是,薩埵慈悲心所透射出的力量使得虛弱至極的老虎們竟無力下口。薩埵的兩位兄長慨嘆自己缺乏大悲心與智慧,故而無法捨 出自己的肉身來救眾虎。

[9] 整幅畫面的情節相當完備,比龍門石窟要多出許多場面。儘管觀眾站在這鋪壁畫前的第一印象是繁密複雜:不到0.9坪的畫面中繪有二十個人物、若干隻動物、大片的山巒和一座高聳的白塔,人物尺寸差別不大,各情節之間沒有明顯的空間層次,也沒有明確界線,難免會有擁塞繁密之感,但是,只要熟悉了捨身飼虎的故事內容,便不難將幾個關鍵場面分辨出來,例如跳崖的薩埵、啖食的老虎、哀悼的親人、豎立的白塔等,由此將整個故事勾連起來。

作為佛教美術史中最富生命力的故事題材之一,捨身飼虎的圖像分布廣泛,沿著絲路,跨越千山萬水,從西域地區的龜茲石窟,到漢文化圈的敦煌、麥積山、洛陽、江浙地區,甚至遠到日本奈良,都有發現。文:陳海濤、陳琦 捨身飼虎的故事與圖像 我們主要解讀的這鋪壁畫——〈薩埵太子捨身飼虎〉描繪的是釋迦牟尼佛前世的事蹟,因而被稱為佛本生故事(Jataka),它講述了一位名叫薩埵的王子,如何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一群飢餓瀕死的老虎,以慈悲奉獻的行動積累了後世成佛的因緣。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